陜西榆林市綏德縣郝家橋村——黨支部帶頭 楷模村蝶變
《人民日報》(2023年09月22日 第17版)
綠蔓繁茂處,又聞果蔬香。豐收的季節(jié),陜西榆林市綏德縣郝家橋村引來一撥撥游客。
“路口拐角太窄,游客的車不好掉頭。”晴空當頭,村黨支部書記劉振喜正與村黨支部委員郝志停商量拓寬村道。
64歲的劉振喜,38歲就被選為村委會主任,在村里干了26年。56歲的郝志停,原本在外地生意做得紅火,幾年前返回家鄉(xiāng)。“老把式”與“新思路”碰撞出火花——2021年,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農村楷模”郝家橋再獲一份“楷模”稱號:“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如何當好楷模?郝家橋村摸索出經驗:建好黨支部、選好帶頭人,把群眾積極性調動起來、覺悟提高起來、認識升華起來,共同把事業(yè)做好。
2018年,郝家橋村啟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計劃將6400余畝土地流轉,成立郝家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股份制咋干?山溝溝咋種?收益咋保證?”有老鄉(xiāng)不理解。
劉振喜經驗豐富,知道講政策、搞創(chuàng)新得下“慢功夫”。郝志停思路靈活,提出辦法“讓大伙兒眼見為實”。兩人拉著鄉(xiāng)親到鄰近做得好的村參觀,看著人家產業(yè)做大、聽說分紅不少。轉一轉,疑惑打消大半,80%的村民當天就投下“贊成票”。
村黨支部隨即謀劃產業(yè):引進陜西果業(yè)集團,建成山地蘋果生態(tài)果園2000畝、日光溫室大棚20座、拱棚40座,由村民自主承包;500千瓦的光伏產業(yè)、高標準養(yǎng)殖場等,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林果糧上山、設施農業(yè)到灘、規(guī)模養(yǎng)殖進溝”,郝家橋村正在告別“人種天養(yǎng)”的傳統(tǒng)農業(yè)模式。
而今,村黨支部迎來了80后,村子里又有新變化。26孔閑置窯洞改造為民宿、打造陜北文化主題商業(yè)街區(qū)、建成村莊電影院……“年輕人更懂新農村,我們的日子還能更好!”劉振喜豎起大拇指。
本報記者 張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