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沿著黃河遇見海·潮起三秦看新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位于延安市延川縣的乾坤灣博物館,探尋延川的歷史、文化、民俗,沉浸式感受黃土地的神奇魅力。
追尋生命的足跡 解密延川地貌
黃土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高原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據乾坤灣博物館講解員介紹,延川縣屬于黃土高原的一部分,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屬于陜北構造盆地,川、梁、塬、溝、峁、坎等地形水平相間分布。地質構造相對穩(wěn)定,巖層構造為沉積巖,無大型褶皺和斷裂。由于這樣特殊的地史條件,延川及秦晉峽谷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大河奔涌,九曲連環(huán)。萬里黃河,氣象萬千。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fā)源地,被稱為“母親河”,它將黃土高原一分為二,形成一道720公里的大峽谷,即秦晉峽谷。“延川黃河蛇曲就發(fā)育在這一河段。”博物館講解員說,蛇曲是指土地巖石被黃河水流沖刷形成的像蛇一樣蜿蜒的地質地貌,“延川黃河蛇曲是我國干流河道上蛇曲發(fā)育規(guī)模最大、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嵌入式蛇曲群。”
多管齊下 打好生態(tài)治理“組合拳”
延川位于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地區(qū),這一部分黃土的特點是土質疏松,再加上植被稀疏,是我國主要生態(tài)脆弱地區(qū)之一,夏天暴雨集中或是遇到連陰雨,最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
“近20年來,延川縣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治理。平整土地、打壩建庫、營造防護林、深耕改土……延川縣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等方面多管齊下,實施退耕還林、治溝造地等整治項目,做到保塬、護坡、固溝的目的,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了明顯改善。”講解員告訴采訪團,延川縣屬于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重點縣,“自1999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延川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計劃任務79.13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43.78萬畝,荒山造林32.25萬畝,封山育林3.1萬畝。
走進黃土人家 感悟民俗文化之美
用來生火做飯的灶臺、結實又暖和的土炕、擺放在院子內的磨盤……走進民俗文化展廳,一幅幅陜北人民的生活圖景展現在采訪團的眼前。陜北窯洞通常坐北向南,依山而建,造型上部拱圓,下部端直,取自“天圓地方”。一般以三五孔為一院落,院落又圍有圍墻,設有大門,大門外種植著古槐,寓意“門前有槐,輩輩發(fā)財”。
在展廳內的一個土炕上,鋪著老式格紋被褥,擺放著桌子,極具生活氣息。除此之外,土炕上還擺放著一些色彩鮮艷的布堆畫及剪紙作品。 講解員說:“延川布堆畫最早是陜北婆姨用做衣服的剩布料為勞動的丈夫和孩子縫補衣服時拼接堆疊的圖案,漸漸地演變成了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延川剪紙起源于古代人們的圖騰文化,體裁主要有窗花、墻花、燈花等。”2004年,延川縣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剪紙之鄉(xiāng)”。
“博物館珍藏并展示了這些珍貴的民俗文化,也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到延川的歷史文化,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光彩。”講解員說。(記者 趙嘉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