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滑的線條、細膩的針腳、傳統(tǒng)的繡法、新穎的設計……繡坊內,繡娘們聚精會神穿針引線,拉毛葉忠仔細檢查繡娘們的作品,用藏繡技藝講述格薩爾王的故事是一次創(chuàng)新。
1月24日,繡娘石玉秀在制作藏繡作品《格薩爾王》。新華社記者趙玉和 攝
“這個人物的面部表情非常逼真,我們在一次次探索嘗試中按照面部肌肉輪廓繡出層次,才做出這個效果。”36歲的拉毛葉忠來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xiāng)德茫村,自幼跟隨奶奶和媽媽學習藏繡。
“我們沙溝鄉(xiāng)最出名的有三樣東西:饃饃、藏服、藏繡。當?shù)氐牟刈鍕D女幾乎都會藏繡,一般以家族式傳承為主。”拉毛葉忠介紹,貴南藏繡作為一種民族民間工藝,創(chuàng)作的各種佛像唐卡和傳統(tǒng)圖案色彩艷麗、線條流暢、人物活靈活現(xiàn)、做工精美絕倫。
1月24日,繡娘拉毛葉忠在繡坊展廳內觀察藏繡作品。新華社記者趙玉和 攝
走進繡坊展廳,各類繡品整齊排列,藏獒、藏羚羊、背水姑娘、吉祥八寶等內容的藏繡作品在靜候他們的“主人”。
“你看這兩幅都是貴南藏繡,一幅生硬、粗獷,另一幅靈動、細膩,就是要通過學習其他繡法,不斷摸索創(chuàng)新,讓藏繡越來越精美。”拉毛葉忠拿著這兩幅藏羚羊作品解釋。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拉毛葉忠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傳統(tǒng)藏繡煥發(fā)新活力。
拉毛葉忠介紹,這些年,當?shù)卣洺=M織民間藝人去考察學習湘繡、蘇繡、粵繡、蜀繡等中國四大繡的針法,讓藏繡技藝推陳出新,更加凸顯出藏繡自身蘊含的特色。
1月24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一繡坊展廳內的藏繡作品。新華社記者央秀達珍 攝
在當?shù)卣龑Ш椭С窒?,不少民間藝人走出牧區(qū),開始闖市場,“養(yǎng)在深閨”的藏繡被制作成服裝、擺件、唐卡等多種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并遠銷美國、尼泊爾、泰國、伊朗等地。“不敢相信這是手工作品。”“真是太漂亮了。”“藏繡真的是藝術品。”……線上線下,國內外顧客都驚嘆藏繡的獨一無二和精美。
“沒學藏繡前,我在家種著6畝地,生活很拮據。”41歲的石玉秀是海南州共和縣恰卜恰鎮(zhèn)下塔邁村村民。2009年,經朋友介紹,來到拉毛葉忠身邊學藏繡。“現(xiàn)在坐公交車按時上下班,一個月最少有4000多元工資,沒想到有一天我憑自己手藝過上了幸福生活。”石玉秀笑著說。
“看到農牧區(qū)婦女靠藏繡過上好日子,我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拉毛葉忠說,過去男人們不相信做藏繡能掙錢,而現(xiàn)在婦女們用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很多繡娘掙錢后都會給自己買化妝品、添新衣,在家庭中有了更多話語權”。
“由于很多婦女家庭勞動繁重無法來繡坊,我們就提供原材料,她們抽空繡一些簡單作品,完成后我們以不低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產品?,F(xiàn)在,我們公司有80多名繡娘足不出戶‘居家辦公’,實現(xiàn)了農牧民在‘家門口’就業(yè)。”拉毛葉忠說。如今,青海刺繡行業(yè)形成了“公司+農戶”的發(fā)展業(yè)態(tài),成為刺繡藝人居家就業(yè)、增收致富的一門手藝。
1月24日,繡娘李秀英(左一)和石玉秀(右一)在制作藏繡。新華社記者央秀達珍 攝
目前,拉毛葉忠正帶領百名繡娘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一幅長268米的藏繡作品《格薩爾王》。“未來,我希望更多農牧區(qū)婦女通過學習藏繡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一起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讓藏繡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拉毛葉忠說。(記者央秀達珍、趙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