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到學者,在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不算太大的場地里,時常簇擁著來自南京民間的抗戰(zhàn)記憶守護者。從一個企業(yè)家,到一個民間博物館的負責人,館長吳先斌花了14年的時間建造了這樣一個場地。
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館長 吳先斌
我是這樣理解,就是像這個南京大屠殺,像抗日戰(zhàn)爭,這么重要的一段歷史,不僅僅需要國家記憶,也需要我們民間記憶,所以說我們來做這么一個博物館。
民間記憶是吳先斌心里最深的掛念。2006年吳先斌接觸到一些侵華日軍的史料后,他毅然決定從民間的視角收集、展示、研究抗戰(zhàn)歷史,讓國家記憶和民間記憶有機結合。
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館長 吳先斌
博物館現(xiàn)在有5974件文物,每一件文物來說對我來說都很重要,它都是我的情感。
從單一文物展示到口述史搶救性保護,如今,這座民間抗戰(zhàn)博物館的館藏日益豐富。最令人震撼的是,在館內(nèi)3樓墻壁上,懸掛著2000多幅抗戰(zhàn)老兵的“手模”,這背后是超過30萬分鐘的老兵口述史資料。這項搶救性保護工作是吳先斌帶領團隊花了8年時間從民間搜集的結果。
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館長 吳先斌
八年來,我們總共走訪了老兵是1500位,行程是20萬公里,投入的資金500多萬。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老人都會離開我們,但是他們的記憶,卻永遠地留在我們博物館里面,這也是我們博物館為我們的下一代留下一個最巨大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官方到民間,從國家到每一個人。一件件文物、一次次回憶都在述說著團結必勝、和平必勝的抗戰(zhàn)精神。這其中既有來自國家層面的宏大敘事,更有來自民間視角的記憶挖掘。
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館長 吳先斌
但是盡管它困難,我認為還是要堅持下去,為什么呢?因為社會需要一個民間的博物館,社會需要把那段歷史更好地去挖掘,更好地去整理,所以我們還是堅持下來。就是希望正視和重視那段歷史,來更好地維護當下的和平,這是最重要的。
新華社記者林凱、劉宇軒、曲桂娟(實習)江蘇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