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杭城提供住宿條件的學校幾乎全部為民辦中小學,超過6成的民辦初中提供住宿;近3成民辦小學提供住宿。特別是近三年新辦的民辦中小學,大部分能提供住宿。
面對家長們熱議,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教育界也是討論得不亦樂乎,他們的關鍵詞是:家庭教育和父母陪伴。
12歲是條杠杠
親情的缺失是無法彌補的
杭州市教科所特級教師、家庭教育專家 韓似萍
韓似萍告訴記者,6——12歲是孩子行為模式養(yǎng)成的關鍵期,生命能量主要建立在親情之上,如果這個時候孩子離開父母,會造成親情支持上的缺失;到了12歲之后,這種缺失是無法彌補的。“孩子會根據(jù)父母的言行,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但是到了12歲之后,家庭成員對他們的影響就減少了,孩子對家長的教育會有所取舍。所以,如果12歲之前沒有建立孩子和父母情感的親密聯(lián)系,到初中后就來不及了。”
在韓老師看來,孩子在6——12歲這個階段接受父母的教育,尤其是父親的教育,對孩子特別重要。“比如男生接納爸爸的行為模式,女生接納媽媽的行為模式。而在當下的小學里,教師結構以女老師占大多數(shù),平常在學校里,孩子和女性接觸得較多,如果回到家還沒有對父親的陽剛認知,會導致男孩越來越娘。”
對于住校能讓孩子自理能力提升的觀點,韓老師并不是完全贊同,她認為教育必須系統(tǒng)思考。“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的是豐富的全方位的生活,而不僅僅是培養(yǎng)自律。”所謂的晚上按時睡覺、自己穿衣吃飯等自理能力,其實是家庭教育的內容,如果將家庭教育變成了學校的行為規(guī)范,就會淡化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陪伴是門學問
孩子需要安全感和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孫云曉
在孫云曉看來:“有家長認為,孩子性格開朗,對學校生活的適應性強,送去寄宿就沒有問題了,事實上這樣的觀點是不對的。孩子的適應性的確和性格有關,開朗的孩子更能適應,他們能很好適應住宿生活,但孩子最需要的還是和父母的交流。”
孫教授認為,陪伴孩子是門學問,不是說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陪伴,真正有效的陪伴是建立在家長對孩子的理解之上的。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比如家長在陪孩子聊天、玩耍、出去戶外活動時,要關注孩子的潛能優(yōu)勢,并因勢利導地將這種優(yōu)勢培養(yǎng)起來,這才是好的教育和陪伴。”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讓他有安全感,這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和力量源泉。
孫云曉對記者說,孩子小的時候更需要父母,“十二歲之前投入一分,勝過十二歲之后投入百分。所以,有責任心的父母應當自己把孩子帶大,這是明智的選擇。”
學校分值大于家庭時 可以選擇住校
杭州新世紀外國語學校校長 滕梅芳
發(fā)起“你是否愿意將孩子送入寄宿制小學”這個話題的杭州新世紀外國語學校,是杭城最早的一所寄宿制學校,于1993年成立。昨天,校長滕梅芳告訴記者,當時有很多外地家長為了把孩子送到杭州來讀書,普遍選擇就讀寄宿制學校。
隨著學校主要生源的改變,杭州本地生逐漸成為新世紀外國語學校的主流,于是學校從2014年開始嘗試走讀班,從開始的住宿班與走讀班比例為3:1,到后來改為對半開。“不過,這些年家長對寄宿的需求又開始回升,主要原因是二胎家庭的增加。”為了應對這種需求,學校今年擴大招生,4個班為住宿班,2個班為走讀班。
滕梅芳認為,不管住校還是不住校,都是有利有弊的。從綜合能力來看,住校的孩子與人交往能力、獨立自主能力等方面,要比待在父母身邊的孩子強;在鋼琴、舞蹈等專項技能的精進程度上看,走讀的孩子比住校生更優(yōu)秀。“孩子到底要不要住校,家長要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做選擇。家長要對家庭和學校的綜合情況進行評估,評估的維度從學習環(huán)境、吃、住、人際交往等方面進行比較,當學校分值大于家庭時,可以選擇住宿。”這個綜合考量要基于對孩子成長是否有利為出發(fā)點。
無論是走讀還是住校,滕梅芳也認為家長的陪伴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學校會特別要求住校生的家長,“周末必須要有一個人全程陪伴孩子”。學校還設了義工制,要求家長每年修滿15分,比如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進校園等活動,都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增加與孩子接觸的頻率。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關鍵在質不在量
上海平和學校校長 萬瑋
因為上海平和學校是當?shù)匾凰募乃拗茖W校,所以每年升學季,都會有很多家長來學校取經(jīng),咨詢孩子是該讀走讀班還是住讀班。
校長萬瑋覺得,“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很好,尤其是父母關系和諧,老人不干預孩子的教育或者與父母保持一致,父母中有一人(通常是母親)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如果全職更好,那我建議孩子選擇走讀。如果反之,孩子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不理想,父母親平時工作較忙,或者老人的影響比較大,那么將孩子送到高質量的寄宿學校,不失為一個更為明智的選擇。”
在他看來,寄宿制學校最大的缺點是,學校提供的是統(tǒng)一標準的安排,很難為孩子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如果是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據(jù)孩子的興趣和特點在某些方面進行強化,對孩子的不足進行糾正,“這個前提是,父母至少有一方對孩子的教育比較專業(yè)。”
“從我們多年的經(jīng)驗來看,低齡孩子選擇寄宿,并不影響與父母之間的情感。父母對孩子的陪伴,關鍵在于質,而不是量。如果家庭環(huán)境壓抑,父母關系緊張,就算父母整天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也不開心。反之,父母關系和諧,孩子也能感知到父母的愛,平時住在學校,周末回家,其樂融融,與父母親的關系反而更為親近。”
當然,一些家長以為把孩子扔給寄宿制學校,自己就沒有教育的責任了,“這是極端錯誤的”。萬瑋告訴記者,學校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成長平均只起到10%的作用,最終還是家庭教育起主要作用。動輒指責孩子是被學校教壞的家長,可想其家庭教育有多糟糕,孩子如果表現(xiàn)不好,又怎能賴到寄宿制的頭上?(梁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