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七千搬遷戶 開啟新生活
圖1:公交車開進凱里市上馬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qū)。圖2:凱里市上馬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廣場上的繡娘。(凱里市宣傳部供圖)
“地磚顏色溫馨、墻面平整潔白、客廳寬敞明亮、陽臺愜意舒適……”4月1日,走進凱里市上馬石移民安置點,搬遷戶李花美說起新房子打開話匣子。
李花美的老家在凱里市三棵樹鎮(zhèn)格細村,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6口人常年擠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生活。“搬新家是我們一家人的夢。”李花美說。
為改善居住環(huán)境,李花美每天辛勤勞作。然而,一年下來,莊稼的收成僅夠一家人生活。
后來,李花美便利用農閑時間在周邊打臨工,由于文化程度低,又缺乏技能,不僅工資低,還不穩(wěn)定。
搬新房成了一家人遙不可及的夢。
直到2016年,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李花美一家從偏遠的村寨搬到了凱里市上馬石移民安置點,搬家夢終于實現。
但是,李花美既高興又擔心。為了打消李花美的顧慮,安置點的工作人員引薦她參加了為期半年的移民夜校月嫂培訓。現在,李花美憑借一技之長在愛康醫(yī)院找到一份月嫂工作,平均每個月收入近7000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同時,安置點內還修建了公共健身器材、衛(wèi)生服務站、超市、幼兒園和小學等配套設施。“每天看著老人可以在樓下鍛煉身體,小孩在家門口上學,我感覺特別滿足。”搬遷群眾王英望著眼前錯落有致的樓房樂呵呵地說。
自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以來,凱里市先后投資42.54億元建設上馬石、清江、冶煉廠、白午片區(qū)、東出口5個移民安置點,共完成搬遷7000戶31000人。其中,全州內跨縣級行政區(qū)域搬遷2880戶13644人。為讓貧困群眾盡快融入城市生活,成為新“市民”,凱里市把工作做細做實。
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凱里市按照“普惠性、保基本、標準化、可持續(xù)”原則,積極推進安置點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搬遷群眾子女入學教育,在5個安置點修建6所幼兒園、5所小學、1所中學,搬遷子女入學率100%,開設社區(qū)“四點半學校”,實行3年級以下學生免費托管;完善醫(yī)療配套服務,按照標準建成社區(qū)衛(wèi)生計生服務站5個;健全社會保障服務,對未遷戶籍的移民戶,在原住地享受的政策不變。對原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搬遷戶,可向現居住地申請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一次性給予每戶搬家補助5000元和每人1500元臨時救助。
加強培訓和就業(yè)服務。凱里市推動實現勞動力家庭一人以上穩(wěn)定就業(yè)。成立凱里市新市民培訓學校,下設3個分校、10個實訓基地、66個培訓點和移民夜校,有針對性地開展電工、挖掘機、育嬰師等技能培訓,讓搬遷群眾能夠學到一技之長。全市現有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6851戶16102人,已實現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6851戶14653人,勞動力家庭戶均就業(yè)率達100%。
扎實抓好社區(qū)文化建設。通過以感恩教育為統(tǒng)領,推進社區(qū)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展“智志雙扶”活動,提升群眾發(fā)展內生動力,增強“新市民”的社區(qū)歸屬感。
加強社區(qū)綜合治理,提升移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通過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積極探索建立完善與安置規(guī)模相適應的社區(qū)治理體系,通過“社區(qū)+綜治+黨建+警務+服務”工作模式,運用大數據功能推動“平安智慧小區(qū)”建設。
加強社區(qū)基層黨建。按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到哪里,黨的組織和工作就覆蓋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健全安置點黨組織體系;同時優(yōu)化配置安置點干部隊伍、完善安置點黨建工作機制,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李卓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