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wǎng)訊(通訊員:孫進)隨著四個全面有序推進,小康社會逐步形成,改革道路越走越寬,依法治國迎來春風,從嚴治黨收獲果實。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不斷變好,收入水平不斷提升,自主意識隨文化素質(zhì)的增強羽翼漸滿,不再簡單滿足于現(xiàn)有條件下各種隱形制度、規(guī)則的約束,對時間、空間的自由度需求越來越高。
在靖邊縣“二王”非法集資案件中,受害人數(shù)多達500多人,里面除了個體戶、農(nóng)民之外,甚至還有職工、干部。這些人大都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識騙辨詐能力。在全面深化依法治國大流下,各項法制體制正在健全,法制教育普遍開展,法制觀念深入人心。這些受騙人員不該也不應當隨便相信幾個以修建小產(chǎn)權(quán)房為由實施詐騙的人。更為重要的是,案件主犯王紅梅和王兵還是半文盲,使用的手段也很拙劣粗糙,但或許正是這種“返璞歸真”的方式才引得更多人的“飛蛾撲火”。如王紅梅所說,“你們都將錢存在我這,我這比銀行還要保險。銀行取10萬都得預約,我們這你可以隨要隨取。”這是受害者受害的直接原因,他們法制觀念未必淡薄,但自由度需求一定很高,表現(xiàn)出對一些復雜程序的不耐煩,對一些體制機構(gòu)的少信或不信。在事件發(fā)生后,受害者也沒有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情況,而是選擇集群吵鬧,甚至拿生死之事威脅,直到最后當事人無故消失時才想起報警。這是相應機關公信力缺失的“最佳典范”。這樣的缺失在案件中也能見到,比如公安局派特警“護送”保險箱離開,沒有把公開透明的程序展現(xiàn)給民眾。
制度公信力是制度落實是否嚴格,是否取得成效的風向標。公信力足則制度可行,公信力不足則制度難行其道。當前,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發(fā)聲,讓他們自覺擁護黨的領導,自覺遵守各項規(guī)定,自覺服從改革大流。而公信力則是推動人民自覺帆船前行的東風,要讓它使勁刮,還得不停地刮,在各個領域刮起來。
提升公信力是個既難且易的過程,易在規(guī)章制度,難在人員。政府部門應始終從群眾利益出發(fā),制定符合民眾意愿和決策的公共政策,樹立好正確的價值取向,深入實踐,定下針對實際的決心,堅決避免“拍腦袋”決策。此外,要落實好相關程序的公開化、透明化,善于吸收民主意見,推進公平正義,用民聲去解決民生。對于干部本身,還要發(fā)揚清風正氣的優(yōu)良作風,高懸“四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慎獨、慎微、慎友,敢于自我批評和接受批評,敢于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到群眾當中,通過增強親和度和感召力來增強公信力。
孔子說,“足食、足兵、足信之矣”,民無信則不立。公信力是我們黨和國家開展四個全面建設的保障,公信力不能牢固立起來,則容易陷入狄更斯時代的另一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