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女子名為潘金蓮 稱沒人開玩笑名字而已不要緊
潘金蓮與丈夫在地里挖天麻
她稱自己無所謂,只怕孩子看了報道受影響
馮小剛和劉震云合作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正在熱映,女主角因為一場離婚官司攪動各級官員,也糾結了自己幾十年的光陰,就是要證明一個“我不是潘金蓮”的答案,因為,戲文里的潘金蓮早就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語境下成為一種“壞女人”的象征。但事實是,是不是潘金蓮又怎樣?一個名字或者一句話有必要那么死磕下去嗎?在廣元市朝天區(qū)大灘鎮(zhèn)高峰村,就有一個女人名字真的叫潘金蓮,但她的日子過得普普通通,對于這個“巧合”,她說,“一個名字而已,有什么要緊的?”
辛勞
“路修通以前去趟鎮(zhèn)上,兩頭不見天”
11月28日下午,記者找到潘金蓮和丈夫王德忠時,夫妻倆正在地里挖天麻,他們在地邊生了一堆火,男人挖,女人撿,手凍著了,就蹲下來烤會火。潘金蓮40歲,王德忠44歲,夫妻倆和氣、淳樸,一說話就笑起來。“天麻哪貴嘛,種得不多,大概能挖300斤,大的1斤能賣個10元左右。”王德忠蹲下來,歇一口氣。
高峰村很偏僻,海拔兩千多米,位置跟名字一樣,就在山頂上,翻過山,就是陜西省的寧強縣。從鎮(zhèn)上到村上有10多公里,一條鄉(xiāng)村公路有一段還沒有硬化,山高路險,即使不下雨不下雪,有些路段,摩托車也要推著走。“以前去趟鎮(zhèn)上,兩頭不見天。”潘金蓮說,路是兩年前修通的,修起后還是方便很多,以前去趕場,天不亮就要出門,天黑了才回得了家,一個月差不多才去趟鎮(zhèn)上,都是確實需要買點生活用品才去。
上個星期,潘金蓮和丈夫剛從內(nèi)蒙古打工回來,這是潘金蓮第一次出去打工,在一家工廠給工人煮飯。他們剛回來,高峰村就下了一場雪。“得趕回來,要把地里的天麻挖出來。”潘金蓮一邊說,一邊撿選著天麻,她把大的撿在一個筐,小的撿在另一個筐,“大的要賣得貴點。”
王德忠出去打了十多年工了,做木工活,去內(nèi)蒙古、新疆,每年出去半年多。回到家,王德忠是一名村醫(yī),有人喊,就背著藥箱去。近一點的也自己上門求醫(yī),在地里挖天麻的時候,就有人在對面的院壩里喊,“回來給我打個針。”王德忠行醫(yī)20多年了,20歲就跟師傅學成出山。
“不出去打工滾不走啊,兩個娃兒讀書,一年要花五六萬。”王德忠說,村子里人口不多,就那么幾百人,兩個孩子一個在讀大學,一個在讀高三。
欣慰
“兩個娃兒都聽話,讀書也還可以”
講起孩子,夫妻倆臉上就泛著光,“我們兩個娃兒聽話,讀書也還可以。”潘金蓮說自己沒讀多少書,小學沒有畢業(yè)。“但孩子能讀書,我們就想方設法也要讓他們讀。”
“你看我們這嘛,不讀書,就困在這里。”王德忠說,孩子有出息,就是一家人的希望。王德忠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但都在外地安了家。家里還有70多歲的老父親、老母親,母親在家做飯,見到記者就迎進家,“快來烤哈火”,堂屋的爐子旁,暖烘烘的,老人又把煙找了出來。老父親也在干著農(nóng)活,不遠處,老人家正將木柴綁在“背架子”上往家里背。“你少背點嘛”,潘金蓮朝著公公喊,然后低聲說,身體不太好了,喊他不做,他又停不住的。
已經(jīng)下午4點了,母親做好了午飯,站在院子里朝著對面山坡喊,“飯好啰,吃了又去嘛”。老人家說,早飯吃得晚,11點才吃,“農(nóng)村人嘛,想好久煮起吃就好久煮起吃。”夫妻倆也扯著嗓子答應,“馬上回來了。”聲音響亮,在寧靜的山村里回蕩。
坦然
“村子里沒有誰拿我名字開過玩笑”
“你這樣采訪,會不會有什么不好。”潘金蓮有些擔心。聊了半晌,她說,其實自己無所謂,是怕孩子看了受到影響,“我不能讓兩個孩子受任何傷害。”王德忠開玩笑說,“你看,你這下要成名人了,說不定還喊你去拍電影。”潘金蓮哈哈笑,“我又不稀奇當個名人。”
“名字都是父母取的,自己也沒有在意,農(nóng)村人,哪個曉得這些嘛。”潘金蓮說,她第一次知道《水滸傳》里的潘金蓮,還是20歲左右看連續(xù)劇的時候。“好像是20歲吧,那時候剛剛通了電。”潘金蓮不是很確定,抬頭問丈夫。潘金蓮說,她的娘家“也是附近的”。潘金蓮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知道這個名字后,她一開始還是覺得有點不好,但改名字也很麻煩,“想想就算了。”夫妻倆說,村子里沒有誰拿她的名字開過玩笑,都很正常啊,他們喊她“金蓮”,也喊“嫂子”、“孃孃”。